聽著大毛訴說自己在家中的責任

邊說邊掉淚,又默默擦掉眼淚,讓自己不哭

看著看著覺得好心疼

 

大毛自己放學回到家,除了自己的作業

安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求學的過程中,有標準答案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我們的所有學科,都在教我們正確的答案和正解為何

 

小時候覺得學乘法怎麼這麼煩

一開始的算式一定要一個一個加

安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個小孩小光我印象很深刻

第一堂課就跟同學在位子上吵架吵一節課,被我換了座位

當時換完座位嘴巴依然覺得不甘心,還想多吵兩句

被我制止後,才噘著嘴上課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這小光

安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剛聽完孫明儀社工師的嬰幼兒心理健康服務的演講,對嬰幼兒又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這堂課中說明嬰幼兒發展對於日後的影響,尤其0-3歲是非常黃金的時刻,這個時刻的嬰兒正在做全面性的發展,包括大腦、神經連結、情緒學習、社會技巧、語言、心理健康、性格養成等,因此這時刻的照顧者品質就會非常的重要。

    大家都會懷疑,嬰兒到底有沒有心理健康的問題呢?其實從呱呱墜地那一刻,環境的互動就對嬰兒心理開始產生影響,即使對嬰兒來說甚麼都是用哭來表示,我們不理解嬰兒要表達甚麼,只能不斷不斷的猜,但是這個猜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這個不斷嘗試滿足嬰兒需求的行為,會增加嬰兒對於外在環境的安全感,嬰兒這時的心理健康就是建立在照顧者的關注和愛護,每當嬰兒哭時,父母就會給予嬰兒可能的需要,讓嬰兒解除那不舒服或難過的情境,嬰兒就會建立起對這外在環境的信任,這個信任感也就是影響日後嬰兒逐漸長大成人與其他人的互動方式,因此嬰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好,日後在教養上也會讓父母親比較輕鬆。嬰幼兒的心理健康建立在:

  1. 生理上的滿足,泛指食物的供給、安全的環境、適當的溫度、足夠的睡眠,這是人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唯有這些被滿足才能更順利的往其他方面發展。
  2. 心理上的滿足,泛指情感的交流、擁抱、撫慰、保護、陪伴、關注,這些不僅讓嬰幼兒能感到安全,更能建立起對人的信任關係。
  3. 外在環境探索的滿足,指給予足夠的環境刺激,包括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這些探索會幫助嬰幼兒建立對外在環境的認識。

 

    嬰幼兒不斷的透過父母親給予的關注與照顧,建構出對這社會環境的認識,因此一個人最重要的發展時刻,也有需多研究報告指出嬰幼兒的心理健康會降低成人後的疾病與犯罪,這也是這幾年開始逐漸受到重視的嬰幼兒諮詢導向,期待能讓更多人注意到嬰幼兒發展對於一個人養成的重要性。


安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他寫國文練習,總是要三催四請,還是要寫好幾個小時。明明就是簡單的練習寫字而已,又沒有要他思考到底為什麼要拖這麼久,每次都要拿棍子在旁邊壓,才能寫完,每次遇到這樣的功課,我就覺得我氣到要高血壓。」

 

「所有功課都這樣嗎?」

 

「他數學習題、自然相關的作業都可以很快完成,就是遇到要練習寫字的作業,就會不耐煩、不願意寫。」

安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與父母會談時,經常會聽到因為小孩寫功課的狀況大動肝火,像是寫功課不專心、寫出來的東西潦草、每次都拖到很晚才完成等等。父母也經常向我抱怨耐心勸導、獎勵利誘、嚴格規範都無效,每天要盯功課時間就像打仗,功課看完耐心也用完了,更別說和小朋友有愉快的親子互動時間。

       雖然課業不是小朋友生活的全部,但是在學習階段非常重要的任務,因此父母都期待小朋友可以,專心地完成作業。但偏偏寫作業是大部分小朋友很不喜歡的事情,比起玩遊戲,寫功課實在太乏味、無趣,所以更容易分心和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到底該怎麼辦,小朋友才能順利的完成作業又不會破壞親子關係呢?

 

  1. 他們容易被好玩的事情吸引,因此家長需要幫忙小朋友建立一個較沒有干擾的環境,將有可能導致分心的因素盡量的排除。

 

安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才剛下課五分鐘,陸陸續續湧進告狀的小朋友。

「老師,他排隊時推我。」

「老師,他剛剛走過去撞我一下沒說對不起。」

「老師,他剛剛打我。」

 

安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聽到有老師反映,有位小朋友下課總是待在教室裡都不出去玩,上課時也不太能專心聽講總是東摸西摸,一遇到要分組完成作業時就會出現堅持己見不願意妥協的狀況,不管老師怎麼引導溝通,最後小朋有就會委屈地大哭收場,老師也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

      瞭解家庭背景後發現,父母工作都很忙碌,因此學校下課就是到安親班、才藝班,回到家就是洗澡睡覺,有空時父母親會帶小孩去買玩具,在家大人看電視,小朋友就自己玩玩具,大部分都家庭也都如此,但小朋友到底發生甚麼事?

      小朋友下課總是待在教室,並不是因為他喜歡,而是他不曉得怎麼和別人一起玩;上課東摸西摸則是下課沒有足夠的精力發洩,因此上課更難專注在課堂上;分組時不知怎麼與人合作和溝通,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老師介入時,就認為老師不聽他的,更加委屈就只能大哭了。

       家長聽到老師的反映,往往都會很緊張,想說我的小孩是不是發生甚麼事?其實只需要讓小孩多練習如何與同儕玩「遊戲」就可以,家長會說:「有啊,我們家玩具很多,他也常常在玩啊!」

       玩「玩具」和玩「遊戲」是不同的,玩具是一個遊戲的媒材,利用玩具和別人一起「互動」才是遊戲,因此買了玩具給小朋友自己玩,這當中就少了互動,只能稱為玩玩具並非玩遊戲。遊戲對兒童來說似乎很簡單的事情,但在現今的都會區的環境中,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的普及,讓現在兒童與人玩遊戲的機會越來越少。在國際的兒童遊戲宣言(IPA Declaration of the Child’s Right to Play)中,就提到六點關於遊戲的重要性:

安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日子常常接到緊急的支援電話

老師不知道為何小孩在教室大哭、尖叫...

 

還不用走到教室,在一個轉角以外就聽到那聲嘶力竭的哭喊

走到小朋友旁邊

安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