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有老師反映,有位小朋友下課總是待在教室裡都不出去玩,上課時也不太能專心聽講總是東摸西摸,一遇到要分組完成作業時就會出現堅持己見不願意妥協的狀況,不管老師怎麼引導溝通,最後小朋有就會委屈地大哭收場,老師也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

      瞭解家庭背景後發現,父母工作都很忙碌,因此學校下課就是到安親班、才藝班,回到家就是洗澡睡覺,有空時父母親會帶小孩去買玩具,在家大人看電視,小朋友就自己玩玩具,大部分都家庭也都如此,但小朋友到底發生甚麼事?

      小朋友下課總是待在教室,並不是因為他喜歡,而是他不曉得怎麼和別人一起玩;上課東摸西摸則是下課沒有足夠的精力發洩,因此上課更難專注在課堂上;分組時不知怎麼與人合作和溝通,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老師介入時,就認為老師不聽他的,更加委屈就只能大哭了。

       家長聽到老師的反映,往往都會很緊張,想說我的小孩是不是發生甚麼事?其實只需要讓小孩多練習如何與同儕玩「遊戲」就可以,家長會說:「有啊,我們家玩具很多,他也常常在玩啊!」

       玩「玩具」和玩「遊戲」是不同的,玩具是一個遊戲的媒材,利用玩具和別人一起「互動」才是遊戲,因此買了玩具給小朋友自己玩,這當中就少了互動,只能稱為玩玩具並非玩遊戲。遊戲對兒童來說似乎很簡單的事情,但在現今的都會區的環境中,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的普及,讓現在兒童與人玩遊戲的機會越來越少。在國際的兒童遊戲宣言(IPA Declaration of the Child’s Right to Play)中,就提到六點關於遊戲的重要性:

1.兒童是未來世界的基礎。

2.兒童無時不在遊戲,無論古今中外,以及不同種族文化。

3.遊戲結合了思想與行動,是溝通也是表達,它給孩子帶來滿足感。遊戲對於所有兒童的潛能發展是很重要的,就如同營養、健康、庇護與教育的重要性一樣。

4.遊戲是本能,是自願與自然發生的。

5.遊戲可以幫助兒童在身體、心智、情緒及社會能力的發展。

6.遊戲是學習的一種手段,而不只是打發時間。

      從宣言中第一點就很明確的指出,兒童是世界的基礎,相信大家對於「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都不陌生,每一個成人都歷經過兒童時期,兒童是塑造人格、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因此兒童時期的觀念培養更為重要。如何培養小孩健全的人格,最簡單的就是透過遊戲,因為兒童隨時都在遊戲,那是他們自然而然的行為,在這當中兒童也在發展許多能力。在遊戲中到底可以學到甚麼,我們常常看見小朋友一群人在玩紅綠燈,這看似很簡單的遊戲,當中就必須包含許多社交能力:

1.表達想法

在開始遊戲前需要有人提議和號召,這當中就需要小朋友練習表達自己的意見。

2.溝通、妥協

在決定玩甚麼時就會有各種提議,這時如何達成共識就需要溝通和有些人需要妥協。

3.規則遵守

遊戲的進行若沒有規則,則也沒辦法進行遊戲,因此按照大家訂定的規則玩,是很重要的。

4.合作

在有些遊戲中需要練習合作,如果大家都紅燈了那就輸了,勢必要有人扮演救人的角色。

5.挫折容忍

當被抓到要當鬼時,這時小朋友需要有面對輸的能力,如何去調適這樣的挫折和扮演另外一方的角色,才能讓遊戲繼續進行。

6.應變能力

當在遊戲中遇到困難該如何解決,和如何在遊戲中讓自己獲勝,這些都需要透過練習、學習和思考。

      看似簡單的遊戲卻訓練著兒童在未來面對社會時各項需要具備的能力,這是兒童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有了這些遊戲的練習,他們更能漸漸瞭解如何與人互動。因此,家長不妨在有空的時候帶著小孩到公園去,看看小孩是如何交朋友和與人互動,更可以觀察小朋友在遊戲中展現了甚麼樣的能力,有些能力還沒有時,也請不用緊張和急著教導,持續的讓小朋友在遊戲中慢慢學習,漸漸這些能力都會慢慢展現出來。

 

參考資料

《兒童遊戲權宣言》 https://lms.ctl.cyut.edu.tw/sys/read_attach.php?id=113699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